古往今来,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:处事果决,当机立断。
军事家在战斗中果敢明断,就能把握战机;企业家在商战中果敢明断,就能无往不胜。
“该断不断,必受其乱。”如果优柔寡断、犹豫不定,良好的机遇一旦错过,时不再来,悔之晚矣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,要想成功,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,牢牢把握战机,才能享受胜利的甘甜。
历史上这样的事例那是举不胜举。
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,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。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、班超,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。
班彪死了以后,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,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,就是有名的史书——《汉书》。
班超跟着他哥哥抄抄写写。哥儿俩都很有学问,可是性情不一样,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,专心致志写他的《汉书》。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。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,掠夺居民和牲口,就扔了笔,气愤地说:“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,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。”就这样,他决心投笔从戎。
公元73年,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,班超就在他手下担任代理司马,立了一些战功。
窦固为了抵抗匈奴,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,派人联络西域各国,共同对付匈奴。他看到班超精明能干,便派他担任使者出使西域。
班超带着36名随从人员先到了鄯善。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,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,勒索财物,鄯善王很不满意。但是这几十年来,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,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,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,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。
过了几天,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,于是起了疑心,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,就跟随从的人员说:“你们看得出来吗?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,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。”
话虽这样说,毕竟只是一种猜想。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。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:“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?住在什么地方?”
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,本来是瞒着班超的。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,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,只好老实回答说:“来了三天了,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30里地。”
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,立刻召集36个随从人员,对他们说:“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,无非是想立功报国。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,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。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,我们的尸骨可不能回乡了。我们必须马上做出决定,你们看怎么办?”
大家都说:“现在情况危急,死活全凭你啦!”
班超当机立断,说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现在只有一个办法,趁着黑夜,到匈奴的帐篷周围,一面放火,一面进攻。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,一定着慌。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,事情就好办了。”于是,众人达成了拼一次的一致意见。
到了半夜,班超率领着36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。那天晚上,正赶上刮大风。班超吩咐10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,20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,自己跟其余6个人顺风放火。火一烧起来,10个人同时擂鼓、呐喊,其余20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。
匈奴人从梦里惊醒,到处乱窜。班超带头冲进帐篷,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,杀了匈奴使者和30多个随从,把所有帐篷都烧了。
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,天刚发白。班超请鄯善王过来。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,生米都已煮成熟饭了,没奈何,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。
后来,在班超的游说下,鄯善、于阗、龟兹、疏勒等都相继跟着跟汉朝恢复了往来。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,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65年,到了这时候,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,双方又经常有使者和商人来往。可以说,班超出使西域为民族大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而那次当机立断的举动为其西域之行打下了成功的基础。
所以,一个想做大事的人,必须要具有当机立断的决策意识。犹豫不决是效率的敌人,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障碍。常言道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,在患得患失之后你会发现机会早已经溜走了,埋怨、后悔、懊恼也是无济于事。一个果敢决策之人懂得把握机会、速战速决,在关键时候当机立断,以快取胜。
中国有句成语叫作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”,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在该做出选择时却优柔寡断,结果必然使自己受害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在纷繁复杂的目标中,当机立断地选择一个明确的目标,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地奋斗,那么,他的成功不会遥远。
三国时期司马懿便是一个善作决策的战略家。
魏明帝太和元年,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。当他得到孙吴、刘蜀的暗中支持后,便在新城(今湖北房县)举起了义旗。
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(今河南南阳)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。司马懿一听,左右为难。因为按一般程序,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,他应请示报告,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进击。但那样一来,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阳(今河南洛阳)来回有千余里,骑着快马也要十来天,若孙、刘之兵再来相助,那就难于征讨了。怎么办?自行采取行动吧,朝廷已有嫌自己权势过大的迹象;等皇帝诏令吧,将对国家不利。思量再三,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,于是一边上书报告情况,解释原因,一边率大军即刻进发。
为偷袭敌人,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,司马懿让三军偃旗息鼓,分为八队齐头并进,昼夜兼程。司马懿兵马一出现,马上在孟达军中引起一片惊慌。孟达原以为司马懿请示朝廷后率兵至此,少说也要一个月,他已按一个月的时间安排了加固城墙的任务。新城内粮草充足,而司马懿劳师远进,粮草不可能带多。待坚固工事修成后,坚不出战,等司马懿粮草不济无奈退兵时再突发袭击,定能取胜。哪知司马懿仅8天后便到了新城,一下子打乱了孟达的部署,新城目前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。
司马懿稍事休整,便挥师杀来。孟达部将邓贤和李辅等见大势已去,开城门投降。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,斩杀孟达,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,受到朝廷嘉奖。
在一场你死我活的两军对阵中,如果主将对于战术犹豫不决,怎么能战胜敌人而获得胜利?而司马懿速战速决的谋划更是让人佩服,他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果断的决策快。
兵法中的“先发制人”,也贵在一个快字,司马懿先行动,占据了有利位置,斩杀了孟达,平定了这场叛乱。有兵法云:“兵有先天,有先机,有先手,有先声……先为最,先天之用尤为最,能用先者,能用全经矣。”
在这个世界上,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没有获得成功,就是因为他们做事犹豫不决,遇事都畏首畏尾,踌躇不前,以至于错过许多好时机。
一个想做大事的人,必须要具有果断决策的、当机立断的意识。西楚霸王项羽,因为韩信曾受胯下之辱,便怀疑这种人是否能够重用?项羽终被韩信打败,刎颈于乌江,可见犹豫必定会败坏事情。
所以,做人做事不要犹豫不决,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。看准了机会就应果断做出选择,果断做出行动。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