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
人民网南宁8月26日电 (韦欢)8月26日,贺州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。会上介绍,2021-2024年,贺州GDP年均增长6.2%,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.5个百分点。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.2%,增速排全区第2位。
发布会现场。人民网 韦欢摄
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(区)接合部,打开门就是大湾区、走两步就到粤港澳,是广西东融的先行区、“桥头堡”,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贺州聚焦“交通扩能、产业振兴、创新驱动、环境优化、绿色发展、人文交流”六个方面奋力攻坚,持续强化与大湾区的产业协同、创新协同、开放协同,努力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探索贺州方案,为助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了强劲新动能。
在打通开放发展“任督二脉”方面,贺州认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互联互通项目,近年来,开工建设连贺等6条高速公路,建成通车3条,苍昭、平昭高速预计年底建成通车,“十四五”将实现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。目前,全市有3条高速直连大湾区,每天往返大湾区的高铁动车超100趟次,是全区第四个高铁直达香港的设区市。
在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方面,贺州积极深入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开展精准招商,推动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,培育了高端碳酸钙新材料等七条循环产业链,“无中生有”承接大湾区黄金珠宝、电子信息等产业组团落户,着力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、协同发展新高地。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,全市新签约项目864个,计划投资总额2779.98亿元,其中大湾区项目数量、计划投资总额分别占比52.43%、48.76%。2021-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.4%,今年上半年增长12.9%,增速均排全区第2位。
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方面,贺州主动加强与大湾区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,聚焦重点产业,通过联合打造创新平台、培优创新主体,大力推动大湾区科研成果在贺转化应用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贺州市新增认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、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27家,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较“十三五”期末增长66.7%,17项科技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,累计登记科技成果877项,其中碳酸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累计获国家专利34项。
在优化营商“软环境”赋能发展方面,贺州坚持以大湾区一流标准为标杆,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,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成为全区首个实现市县两级改革全覆盖的设区市。同时,通过实施并联审批、容缺受理、“一窗通办”等创新举措,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,企业和群众办事等候时间、申请材料数量均实现大幅压减,审批提速率达55.89%。
在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方面,贺州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,碳酸钙产业推行“五化模式”、建设“五型矿山”经验获自然资源部推广,打造了华润、仁信两个热电联产园区,吸引27家下游用气用热企业进驻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。同时,还扎实推进“半边山”“一面墙”矿山、涉重金属和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整治,创新建立“一矿一策一影像”整改体系等措施,建成绿色矿山44座。
在推动两地人文交流方面,贺州与大湾区地缘相近、人文相亲、语言相通,近年来积极推动两地人员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互鉴,在全区率先开展粤桂跨区域协同立法,携手肇庆共建“粤桂一家亲·肇贺好邻里”省际睦邻廊道;以高标准高水平筹办2026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,推出“两广一家亲”等多项优惠政策。上半年贺州市接待游客总人数、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3%、14.1%,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占区外游客比重常年保持七成左右,是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。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